玉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國人也以佩戴美玉為美,其中和田玉是中國名玉之一。我國新疆、青海一帶以昆崙山礦脈為礦原地的玉料,可被稱為 「和田玉」。那和田玉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原地區的呢?長期以來一直未解。
隨著十多年來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這一問題漸漸清晰起來。在甘肅省敦煌市發現的旱峽玉礦遺址,將我國開採崑崙玉礦的時間上溯到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700年,也就是夏商時期。當今,「一帶一路」、「玉石之路」被廣泛關注,甘肅旱峽玉礦遺址作為文明交流、玉器溝通的實證,榮獲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一、敦煌夜市地攤上發現的線索
敦煌,除了有神秘的莫高窟,到了夜晚,街頭還會有許多夜市、地攤。有一天,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陳國科老師旅宿敦煌,一時興起,上街轉了轉。他偶然發現一處地攤上有一些與之前發掘的甘肅馬鬃山遺址出土玉礦很像的玉料。陳國科敏銳地意識到,這些玉料可能是前些年馬鬃山玉礦被盜時流出的物品。他上前與攤主交談,可是攤主卻矢口否認這批玉料出自馬鬃山,而是出在「敦煌」。
陳國科內心一陣激動——難道又有新的發現了?
經過一年多的聯絡,陳國科逐漸取得了攤主的信任,終於有一天,攤主答應帶著他去看玉料產地。一處新的玉礦遺址就此被發現,陳國科無比激動。旱峽玉礦遺址就此浮出水面。
二、旱峽玉礦遺址的發掘工作
陳國科在心中記下了這個線索,這裡位於敦煌市東部三危山後山的東南部。三危山,一個見於傳世文獻的地名。《史記·夏本紀》中說:「三危既度,三苗大序……貢璆琳、琅玕。」這裡的「琅玕」,就是美玉的意思。那位於三危山的旱峽玉礦會不會是文獻中的「三危」呢?無數火花在考古工作者腦海中激蕩,考古工作由此展開。
經過數年的考古發掘,到2019年,旱峽玉礦遺址的面積大約有300萬平方米。在這個面積巨大的遺址中,發現的礦坑高達114處,採礦溝有8條。
在礦坑和礦溝中,有許多散落的零碎玉料,這是古代先民開採玉礦的證據。玉礦資源是古代的珍貴財富,控制了玉礦就掌握了經濟命脈之一。統治者對玉礦的安全性十分重視,為了牢牢控制住玉礦,統治者更是派兵對玉礦進行守衛。在旱峽玉礦遺址考古工作者發現了12處哨崗,還有供人居住的房址8座。這有力地說明了這一區域軍事價值、經濟價值的重要性。考古人員還確認了玉礦礦脈三條,以及其他各類遺存,如礦坑、房址、哨所等188處。可見當年旱峽玉礦遺址開採時人聲鼎沸,繁忙勞碌。
三、玉石之路的年代大大提前
現在,確定旱峽玉礦遺址的年代,成為了研究這處採礦遺存的關鍵。因為,只有弄清遺址的年代,才能更好地研究旱峽玉礦遺址在整個中國玉文化、用玉歷史中的地位。
通過碳十四測年技術,專家認為旱峽玉礦遺址的年代可分為兩個時期,分別是早期西城驛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存,大約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700年;晚期的騸馬文化早期遺存,大約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400年。其中早期的年代,大概就是夏商時期。
在旱峽玉礦遺址及其附近,甘肅省考古部門聯合多家單位開展了系統性的調查和研究工作,近年來,先後發現了馬鬃山徑保爾草場遺址、寒窯子草場遺址和此次發現的旱峽玉礦遺址。這些遺址構成了一個相互臨近、彼此互動的大型採礦遺址群。
這三處玉礦遺址的結構也很類似,都是由防禦區、採礦區和選料區三部分組成。防禦區位於最外圍,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作為哨所和防禦性質的遺存,採礦區和選料區位於防禦區組成的保護圈之內,體現了先民對採礦的有效規劃。
四、中原玉器源於西域
甘肅一線的玉礦遺址,是目前我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一批玉礦生產聚落,具有較為完善的生產體系鏈條。而從這裡開採出的玉礦,與我們歷史上千年來的玉器有怎樣的關係呢?科學技術手段的介入,為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
通過XRD、XRF、拉曼光譜、超景深顯微技術等高科技手段,考古工作者發現這批玉料的主要礦物成分是透閃石,這是一種緻密細膩的玉料。旱峽玉礦出土玉料具有典型的「柱狀變晶結構-纖維交織結構」,而這是和田玉的典型結構。
而山西下靳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玉器,玉料居然與敦煌旱峽玉礦的玉料十分類似;徐州獅子山西漢墓葬出土的玉器,玉料居然與徑保爾草場玉礦出土的玉料結構類似。說明這兩處遺址的玉料來源,很有可能與此次發現的甘肅一線的玉礦遺址有關。
文史君說
通過對於旱峽玉礦遺址的發掘,考古工作者發現這些早期的玉礦遺址都有一個相類似的特徵:與新疆地區那些高海拔的玉礦不同,這一時期的玉礦都是天然露頭的,方便人們發現和露天開採。或許,這便是甘肅一帶先秦時期玉礦被人們較早發現、較早開採、較早利用的原因吧。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其實遠在絲綢之路之前,中原與西域之間就有一條 「玉石之路」,連接著中原王朝與西域世界,中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便從這裡源源不斷地噴涌而出。
參考文獻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肅北縣馬鬃山玉礦遺址2012年發掘簡報》,《考古》2016年第1期。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考古調查報告》,《考古與文物》2019年第4期。
陳國科:《甘肅敦煌發現旱峽玉礦等三處玉礦遺址》,《中國文物報》2020年2月21日第8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肅北馬鬃山徑保爾草場玉礦遺址2016年發掘簡報》,《文物》2020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召燕不讀書)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考古學者夜市見一玉,花一年說服攤主帶路,終發現四千年玉礦遺址
玉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國人也以佩戴美玉為美,其中和田玉是中國名玉之一。我國新疆、青海一帶以昆崙山礦脈為礦原地的玉料,可被稱為 「和田玉」。那和田玉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原地區的呢?長期以來一直未解。
隨著十多年來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這一問題漸漸清晰起來。在甘肅省敦煌市發現的旱峽玉礦遺址,將我國開採崑崙玉礦的時間上溯到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700年,也就是夏商時期。當今,「一帶一路」、「玉石之路」被廣泛關注,甘肅旱峽玉礦遺址作為文明交流、玉器溝通的實證,榮獲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一、敦煌夜市地攤上發現的線索
敦煌,除了有神秘的莫高窟,到了夜晚,街頭還會有許多夜市、地攤。有一天,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陳國科老師旅宿敦煌,一時興起,上街轉了轉。他偶然發現一處地攤上有一些與之前發掘的甘肅馬鬃山遺址出土玉礦很像的玉料。陳國科敏銳地意識到,這些玉料可能是前些年馬鬃山玉礦被盜時流出的物品。他上前與攤主交談,可是攤主卻矢口否認這批玉料出自馬鬃山,而是出在「敦煌」。
陳國科內心一陣激動——難道又有新的發現了?
經過一年多的聯絡,陳國科逐漸取得了攤主的信任,終於有一天,攤主答應帶著他去看玉料產地。一處新的玉礦遺址就此被發現,陳國科無比激動。旱峽玉礦遺址就此浮出水面。
二、旱峽玉礦遺址的發掘工作
陳國科在心中記下了這個線索,這裡位於敦煌市東部三危山後山的東南部。三危山,一個見於傳世文獻的地名。《史記·夏本紀》中說:「三危既度,三苗大序……貢璆琳、琅玕。」這裡的「琅玕」,就是美玉的意思。那位於三危山的旱峽玉礦會不會是文獻中的「三危」呢?無數火花在考古工作者腦海中激蕩,考古工作由此展開。
經過數年的考古發掘,到2019年,旱峽玉礦遺址的面積大約有300萬平方米。在這個面積巨大的遺址中,發現的礦坑高達114處,採礦溝有8條。
在礦坑和礦溝中,有許多散落的零碎玉料,這是古代先民開採玉礦的證據。玉礦資源是古代的珍貴財富,控制了玉礦就掌握了經濟命脈之一。統治者對玉礦的安全性十分重視,為了牢牢控制住玉礦,統治者更是派兵對玉礦進行守衛。在旱峽玉礦遺址考古工作者發現了12處哨崗,還有供人居住的房址8座。這有力地說明了這一區域軍事價值、經濟價值的重要性。考古人員還確認了玉礦礦脈三條,以及其他各類遺存,如礦坑、房址、哨所等188處。可見當年旱峽玉礦遺址開採時人聲鼎沸,繁忙勞碌。
三、玉石之路的年代大大提前
現在,確定旱峽玉礦遺址的年代,成為了研究這處採礦遺存的關鍵。因為,只有弄清遺址的年代,才能更好地研究旱峽玉礦遺址在整個中國玉文化、用玉歷史中的地位。
通過碳十四測年技術,專家認為旱峽玉礦遺址的年代可分為兩個時期,分別是早期西城驛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存,大約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700年;晚期的騸馬文化早期遺存,大約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400年。其中早期的年代,大概就是夏商時期。
在旱峽玉礦遺址及其附近,甘肅省考古部門聯合多家單位開展了系統性的調查和研究工作,近年來,先後發現了馬鬃山徑保爾草場遺址、寒窯子草場遺址和此次發現的旱峽玉礦遺址。這些遺址構成了一個相互臨近、彼此互動的大型採礦遺址群。
這三處玉礦遺址的結構也很類似,都是由防禦區、採礦區和選料區三部分組成。防禦區位於最外圍,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作為哨所和防禦性質的遺存,採礦區和選料區位於防禦區組成的保護圈之內,體現了先民對採礦的有效規劃。
四、中原玉器源於西域
甘肅一線的玉礦遺址,是目前我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一批玉礦生產聚落,具有較為完善的生產體系鏈條。而從這裡開採出的玉礦,與我們歷史上千年來的玉器有怎樣的關係呢?科學技術手段的介入,為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
通過XRD、XRF、拉曼光譜、超景深顯微技術等高科技手段,考古工作者發現這批玉料的主要礦物成分是透閃石,這是一種緻密細膩的玉料。旱峽玉礦出土玉料具有典型的「柱狀變晶結構-纖維交織結構」,而這是和田玉的典型結構。
而山西下靳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玉器,玉料居然與敦煌旱峽玉礦的玉料十分類似;徐州獅子山西漢墓葬出土的玉器,玉料居然與徑保爾草場玉礦出土的玉料結構類似。說明這兩處遺址的玉料來源,很有可能與此次發現的甘肅一線的玉礦遺址有關。
文史君說
通過對於旱峽玉礦遺址的發掘,考古工作者發現這些早期的玉礦遺址都有一個相類似的特徵:與新疆地區那些高海拔的玉礦不同,這一時期的玉礦都是天然露頭的,方便人們發現和露天開採。或許,這便是甘肅一帶先秦時期玉礦被人們較早發現、較早開採、較早利用的原因吧。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其實遠在絲綢之路之前,中原與西域之間就有一條 「玉石之路」,連接著中原王朝與西域世界,中華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便從這裡源源不斷地噴涌而出。
參考文獻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肅北縣馬鬃山玉礦遺址2012年發掘簡報》,《考古》2016年第1期。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考古調查報告》,《考古與文物》2019年第4期。
陳國科:《甘肅敦煌發現旱峽玉礦等三處玉礦遺址》,《中國文物報》2020年2月21日第8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肅北馬鬃山徑保爾草場玉礦遺址2016年發掘簡報》,《文物》2020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召燕不讀書)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